2023年2月8日,普利策奖获奖记者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在通讯平台Substack上发表了一篇理论上应该能引起轰动的文章:2022年9月俄罗斯至德国的北溪天然气管道被毁,起因在于2022年6月美国的一次秘密军事行动。赫什的独家报道基本上等于描述了一场对俄罗斯和德国发动战争的军事行动,而且该行动是在挪威政府完全知情并积极合作的情况下进行的。
奥斯陆方面驳斥了这些指控,华盛顿方面则认为它们是“完全错误和完全虚构的”,主流政策和新闻圈的许多人认为不够严谨,不予理会,只有俄罗斯和美国保守派媒体认同他的说法。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谢尔盖·里亚布科夫(Sergei Ryabkov)告诉俄新社,赫什的文章在莫斯科并不令人意外,并表示这将给美国带来“后果”。
福克斯新闻的主持人塔克·卡尔森(Tucker Carlson)宣称:“这里有这么多细节,不可能不是真的。这是真的!”
赫什确实是一位可以载入新闻史册的传奇记者,他曾报道美莱村大屠杀、中央情报局间谍计划和阿布格莱布虐囚丑闻,但近年来也因报道可疑而跌落神坛。现在,他又一次写出了一篇漏洞百出的独家报道:他提出了令人发指的指控,但全部指控都是基于一个匿名的消息来源。人们或者永远不会知道赫什在这篇报道中唯一的匿名消息来源是谁,但最终,这篇文章带有虚假信息的所有特征。
为什么说只有单一匿名信源的报道值得在可信度上打个问号?我们接下来详细分析。用同样的道理,也许你还可以看出其他一些只使用单一匿名信源报道的纰漏。
赫什最著名的作品揭露了政府和军队的滥用和掩盖行为。他第一次引起全国关注是在1969年,当时他揭露了美军在美莱村屠杀数百名南越平民的事件——这则独家新闻为他赢得了1970年的普利策奖。他的联合报道被认为推动结束了越南战争。
赫什其他广受好评的报道包括1983年苏联击落一架韩国客机、以色列的核武器计划以及美国占领伊拉克期间美国士兵在巴格达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囚犯等。
然而,他后来的作品一直备受争议,并被记者同行广泛抨击,因为这些作品宣扬了基于可疑匿名消息来源或猜测的阴谋论。他声称,大部分美国特种部队是由天主事工会的秘密成员控制的,美国军方将伊朗恐怖分子送往内华达州进行训练,2013年叙利亚发生的化学武器袭击是土耳其政府组织的“假旗”。这些报告几乎没有证据,之后也没有得到后续调查的证实。
2013年,他在《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发了一场争议风暴,文章指责反对派在土耳其的指挥下在大马士革郊区发动了沙林神经毒剂袭击,造成数百名叙利亚平民死亡。土耳其否认参与袭击,美国和其他国家指责阿萨德政府发动了袭击。
娜塔莉娅·安特拉娃(Natalia Antelava)是Coda Story联合创始人,她在自己的新闻信中回忆说,赫什与独裁者之间过于亲密,这令她担心他在报道中的中立。安特拉娃写道:“我还记得2009年在贝鲁特与西摩·赫什的第一次简短会面。我在那里为BBC工作,而他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经常经过这座城市,在那里他与叙利亚独裁者巴沙尔·阿萨德(Bashar al-Assad)及其家人交往。我记得,他与阿萨德家族的关系如此之近,令我大吃一惊,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被他迷住了。……但当叙利亚内战在中东掀起轩然大波时,赫什与阿萨德家族的关系似乎影响了他的新闻报道。在叙利亚丑陋血腥的内战中,他站在独裁者一边,在有悖于大量既有证据的情况下声称,在化学袭击中使用沙林毒气的是反对派,而不是叙利亚政府。与赫什在20世纪60年代对美国化学战争的调查不同,他对叙利亚的报道似乎是基于他对美国政府撒谎的假设,而不是证人或证据。”
2012年,《纽约客》(the New Yorker)结束了与赫什长达数十年的合作,拒绝发表他撰写的一篇有关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之死、挑战官方叙事的文章。到了2015年,这篇文章在不断修改后也发表在了《伦敦书评》上,文章援引巴基斯坦和美国消息人士的话说,美国和巴基斯坦政府在2011年美国突击队突袭击毙拉登的巴基斯坦藏身处的细节上撒了谎,声称美国和巴基斯坦共同策划了这次突袭,他的指控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两个消息来源支持,这两个消息来源都没有直接了解发生的事情,他们都退休了,其中一个是匿名的。文章引发了更多争议。两国政府都否认关于巴基斯坦一直囚禁本拉登并事先知道这次突袭的指控。
此后,赫什从美国问责新闻的英雄变成了独裁者及其宣传渠道的宠儿。安特拉娃描述说,“几年后,我在巴塞罗那的一个新闻会议上见到赫什。当他向人群发表讲话时,他的声音听起来很痛苦……那天晚些时候,我看到《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俄罗斯卫星网(Sputnik)和一些阿拉伯媒体的记者在走廊上排队采访赫什。看起来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新伙伴。”
赫什在Substack平台上发表的文章声称,美国海军为了应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北约训练演习为掩护,进行了一次秘密行动,使用炸药和声纳遥控引爆装置破坏俄罗斯拥有的北溪管道。
文章称,“据一位直接了解行动计划的消息人士透露”,去年6月,美国海军潜水员在广泛宣传的北约仲夏演习“BALTOPS 22”的掩护下,埋设了远程触发的C4爆炸物,三个月后,在拜登亲自为任务开绿灯的情况下,这些爆炸物炸了四条“北溪”管道中的三条。海军潜水员得到了挪威军方的协助,找到了完美的地点:丹麦博恩霍尔姆岛海岸附近平静的浅水。
这看起来是非常严重的指控,但问题是,全文的整个证据链建立在消息人士的二手证词的基础上,消息人士只有一位,且为匿名。该消息来源第一次被描述为“一位直接了解行动计划的消息人士”,第二次被描述为“直接了解过程的消息人士”,这表明他们是同一个人。在每次提到消息来源时,作者使用的都是单数。
该消息人士看来洞悉政府高层动向,此人声称2021年12月,在第一批俄罗斯坦克开进乌克兰的两个月前,拜登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研究摧毁北溪2号管道的方案。工作组由杰克·沙利文召集,由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央情报局、国务院和财政部的人士构成。
这位消息人士显然是一名法律专家,他解释说,根据法律,“不再有向国会报告行动的法律要求。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去做——但这仍然必须是秘密的。俄罗斯人对波罗的海有最高级别的监视。”
这个消息来源看来还深晓中央情报局、国务院和深海潜水员的内部运作。赫什的报道声称挪威了解和参与了该行动,而唯一的依据来自这位消息人士的说法:“挪威是这次任务的最佳基地。挪威是1949年冷战初期《北约条约》的最初签署国之一。如今,北约最高指挥官延斯·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是一位坚定的反共主义者,他曾担任挪威首相八年,201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出任北约最高职位。”
该消息人士称:“拥有深潜资格的最好的潜水员是一个紧密的团体,只有最优秀的人才会被招募来执行这项行动,并被告知准备好被传唤到华盛顿的中央情报局。”
赫什确实是一名资深调查记者,但问题在于,他的这篇重磅炸弹几乎完全依赖于未具名的消息来源。通常来说,媒体倾向于在报道中使用具名的消息来源,给出被采访对象的全名、具体职务、年龄等身份信息,因为这样的的信息更可信,也更容易核实。使用匿名消息源只应该是新闻报道中的最后手段,在采编制作环节有多重把关的企业媒体中,匿名消息源并不是真正“匿名”,除了采访的记者,至少会有一名编辑知道其真实身份,但赫什的文章是个人独立出版,类似于博客,因此可信度要打个更大的折扣。
核实消息来源是新闻工作者的标准做法。职业记者协会(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的道德准则规定,“记者在依赖匿名消息来源之前,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来确认和归属信息”,而且他们必须“在承诺匿名之前,总是要质疑消息来源的动机”,因为太多的人“只在对他们有利的时候提供信息”。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主编杰弗里·戈德堡(Jeffrey Goldberg)在CNN的《可靠来源》(Reliable Sources)节目中说:“你要做的是,你必须说,公众知道或需要知道某条特定信息的权利,是否超过了匿名来源在道德上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在大多数事情上不依赖匿名来源,因为那里有困难。”
在许多情况下,匿名消息来源从未出现在报道中。他们是故事的背景,或者为报道提供方向建议。我曾经在《纽约时报》中文网担任健康版编辑多年,在涉及中国医改等政策报道时,一些医院医生或政府官员会为我提供一些敏感话题的线索,而我需要通过更多的采访来核实。
因此,通常一篇合格的新闻报道应该包括多个提供可验证信息的具名来源。如果所有实名来源都已用尽,在曝料有可能危及被访者的职业或者生命安全时,记者可以使用匿名信源,但这过程中有一套非常严谨的规定。基本上主流媒体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主管编辑一定要知道匿名消息来源的身份,并决定是否使用。
比如《纽约时报》在介绍该报对于匿名消息来源的运用时解释说,“匿名消息来源会对我们最宝贵的资产——读者的信任——造成极大的压力,记者和至少一名编辑必须知道消息来源的身份。新闻编辑部的高级编辑还必须批准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的使用。”
而美联社的准则要求说,如果记者必须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有义务达到以下这些要求:
- 透明度:记者应该解释为什么消息来源要求匿名,这样你就可以自己判断这种匿名状态是否合理。这种透明度对建立信任大有帮助。
- 描述:记者在描述消息来源时,应在不暴露其身份的前提下建立其可信度。如果消息来源是权威的,或通过他们的工作或第一手知识获得信息,纳入这些描述会增加他们的可靠性。简单地说“消息来源说……”而不加以描述,这对新闻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 确证:这意味着记者应该咨询其他来源来确认信息。大多数新闻机构在发布之前都需要至少两个来源的证实,尽管美联社的指导方针指出,“在极少数情况下,当材料来自权威人士,其提供的信息非常详细,准确性毫无疑问,那么一个来源足够。”
可以看出,赫什此篇文章完全没有达到上述这些要求。因此不可能有主流媒体愿意采用,文章只能说是“自媒体博客”,而且在发表后,MintPress News分析了美国20家最具影响力的出版物,发现其中只有四家提到了这份报告,包括彭博社166字的迷你报道,《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一篇尖锐的批评,《纽约邮报》一篇600字的文章,只有福克斯新闻的《塔克·卡尔森今夜秀》为之疯狂,给文章做了个五分钟的小专题。
以我个人的媒体工作经验,在涉及十分敏感或攸关公众重大利益的报道中,往往需要使用多个来源;尽可能在引号内引用被访者的原话,不添油加醋,不抽离背景,不预设立场。满足这些要求时有时仍然不足以达到发表标准;编辑和事实核查人员需要聆听采访录音以确定事实和上下文准确无误,引用内容没有断章取义。
为什么有这些要求?一个简单的原因,即使记者诚实并有职业操守,也不能假设消息来源发言的动机。不用登出真实身份,消息来源就不会面临任何后果,只是为了推进他们的议程而撒谎,就如同电视剧《豪斯医生》的那句名言“每个人都会说谎”(Everybody lies)。赫什的消息来源看来是政府和情报部门的内部人士。他们的部分职责是将虚假或不准确的信息投放到公共领域,以推动国家的议程。从新闻角度来说,匿名的政府或情报官员是最不可信的消息来源。
掌握了靠谱报道中对匿名消息来源使用的原则——1.能不用就不用;2.需要使用时给出原因,尽可能提供消息来源的背景信息并用实名信息来源加以证实;3.有把关人的机构媒体可信度大于个人博客,看几个例子:
例1:
2019年9月,《华盛顿邮报》报道称,一名举报人投诉川普总统不当向一名外国领导人施压。在这篇报道中,三名记者称这一信息来自“两名熟悉此事的前美国官员……由于没有得到公开讨论此事的授权,他们要求匿名。”在随后的报道中,他们向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亚当·希夫(Adam B. Schiff)证实确实存在这一投诉。
当记者这样处理匿名消息来源时,你可以相信这个故事。
例2: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今年1月报道称,泽连斯基计划清算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这篇没有作者署名的消息引自乌克兰前议员在Telegram个人频道上发的信息,而这条信息又来自于这位议员口中的“消息人士”,因此是无法核实的道听途说(hearsay)。文章进一步称,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多名消息人士报道称,扎卢日内被要求淡化自己的公众形象。”但《金融时报》2022年11月关于扎卢日内的特写中澄清了这一说法,称扎卢日内和泽连斯基都表示二人关系紧张的消息是俄罗斯的虚假信息。
显然,上面这篇文章难以达到对匿名消息的使用标准。
在谈及赫什的这篇报道时,纽约哥伦比亚大学Tow数字新闻中心主任艾米莉·贝尔(Emily Bell)对安特拉娃说:“这就是虚假信息101的运作方式。一篇文章发表了,就会引发反响。然后媒体就会报道这种反应,进一步延长了原始作品的寿命。”
结果是:世界各地数百万人现在认为美国对俄罗斯发动了战争,尽管他们还没有看到任何实际证据。在中国的微博平台上搜索“北溪管道”,几乎所有微博都是在大谈“北溪爆料必须一查到底”,真相在情绪面前已经不再重要。
但如果你仍然尊重事实,也许会发现,西摩·赫什的这篇报道和其后续,恰恰从反面证明,传统的、老派的、需要花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成本采访、编辑和制作的新闻报道仍然有价值,事实核查也仍然有价值。
参考资料:
https://www.snopes.com/news/2023/02/10/hersh-nord-stream-sabotage/
https://www.codastory.com/newsletters/seymour-hersh-nord-stream/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3/02/19/john-kirby-nord-stream-seymour-hersh-0008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