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Donate

【假】CDC和FDA承认二价加强针会增加中风的危险

“CDC和FDA终于发布了新冠疫苗二价加强针的安全警讯:可能增加缺血性中风的危险!”?

【日期】2023年1月20日

【来源及背景】一月末,福克斯新闻发布消息称“CDC和FDA发表声明,指出新冠疫苗二价加强针可能增加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此消息迅速在社交网络上流传,包括中文社区。

为监测新冠疫苗潜在问题的早期迹象而建立的大多数系统还没有给出任何证据表明,辉瑞生物技术公司的二价强化针可能与65岁及以上人群的某种类型的中风有关。

推特截图

 

经核查,CDC和FDA并没有发现中风和接种疫苗之间的人和因果关系。反疫苗者错误地扭曲了CDC和FDA关于二价加强针的声明。

本文编译自Factcheck.org,作者:Saranac Hale Spencer

【事实核查】

摘要:

政府卫生机构披露了它们对一个潜在的安全风险的担忧,即65岁及以上人群使用二价新冠疫苗会中风。但这些机构并没有发现中风和接种疫苗之间的任何因果关系。而且这种对于潜在问题的担忧只是由几个监测系统中的一个标记的。然而,疫苗反对者错误地声称这些机构已经发现加强针和中风之间存在联系。

CDC和FDA发布声明

为监测新冠疫苗潜在问题的早期迹象而建立的大多数系统还没有给出任何证据表明,辉瑞生物技术公司的二价强化针可能与65岁及以上人群的某种类型的中风有关。仅有一个系统确实标记了相关的潜在风险。

因此,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1月13日发布了一份解释报告,称疫苗安全数据链(Vaccine Safety Datalink, VSD)——CDC自1990年以来一直使用的实时监测系统——已经“达到了统计标准,促使对65岁及以上接受辉瑞生物技术公司新冠二价疫苗的人是否存在缺血性中风的安全问题进行补充调查”。

也就是说在现阶段,CDC和FDA决定对二价疫苗与中风之间的关联进行调查,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风与新冠疫苗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DC和FDA还解释说:

  • 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没有对此进行标记。
  • 辉瑞生物技术公司自己的全球安全数据库也没有标出。
  • 其他国家也没有注意到二价疫苗会增加这种类型的中风风险。
  • 一项关于辉瑞生物技术公司和莫得纳公司的二价疫苗的大型研究从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的数据库(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中提取,显示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没有增加
  • 一项使用退伍军人事务数据库的初步研究也没有显示二价疫苗注射后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增加

CDC和FDA在解释中写道:“尽管目前全部数据表明,VSD标记风险的记号代表的真正的临床风险的可能性很小,但我们认为与公众分享这一信息很重要。”

反疫苗者扭曲卫生机构的声明

尽管CDC和FDA提供了所有的背景资料,而且莫得纳公司的类似配方的新冠疫苗也没有被标记出危害性,但反疫苗者却利用这一公告,错误地解读为这些机构已经发现了强化针与中风之间的因果关系。

经常散布关于新冠治疗的错误信息的西蒙娜·戈尔德(Simone Gold)博士在关于该公告的一个推特上写道:“我们知道真相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已经警告过公众与实验性生物制剂有关的潜在危险。那些将这些疫苗推销为‘完全安全’而又批判不同声音的公共卫生官员的手上沾满了鲜血。”

领导反疫苗组织“儿童健康保护”(Children’s Health Defense)的罗伯特·肯尼迪二世(Robert F. Kennedy Jr.)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他提到了疫苗反对者自疫苗上市以来的种种言辞,暗示似乎这些说法才是正确的。他在推特上写道:“这来自CDC和FDA的令人震惊的新信息,其他人几乎两年前就已经知道了。”

但是,从公开披露这一潜在风险的解释中可以看出,CDC并没有发现中风和二价加强针之间任何形式的因果关系。

CDC发现的是,通过VSD收集的数据表明,研究人员应该调查那些65岁或以上的人是否有可能在接种辉瑞二价疫苗加强针后的头几周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这个系统的标志是基于比较接种后21天和接种后22-42天的中风风险。

据美国中风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称,缺血性中风发生在将血液带到大脑的血管受阻时,通常是由于血管壁上的脂肪沉积和血凝块。根据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的说法,这种类型的中风占所有中风的80%以上。

据《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报道,VSD发现,在大约55万名65岁或以上的人中,有130人在打针后的三周内发生中风。这些中风的人中没有人死亡。揭露这一潜在风险的声明说:“通常这些安全系统检测到的信号可能是由疫苗本身以外的因素引起的。

像VSD这样的安全监测系统旨在捕捉各种各样的潜在信号,以便研究人员能够评估卫生机构是否应该改变相关建议。

我们曾经写过与此类似的例子,即系统检测到一个潜在的问题,而研究人员几乎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疫苗导致了这个问题。

我们也写过这样的例子:安全监测系统检测到的问题,研究人员发现很可能与疫苗有关,比如强生公司的疫苗,它可以引起一种特殊的凝血,也涉及到血小板的低水平。这种情况非常罕见,CDC已经推荐了这两种mRNA疫苗,而不是强生公司的疫苗,强生公司的疫苗只占美国疫苗剂量的一小部分。

正如《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所指出的,公共卫生官员们对这种安全风险持怀疑态度,因为考虑到过去两年在全球范围内注射的大量疫苗,现在没有理由会出现这种问题,也没有理由只在辉瑞生物技术公司的疫苗中出现,而不在莫得纳公司的类似疫苗中出现。

不过,公共卫生官员能够检测到与疫苗有关的潜在问题这一事实也恰恰表明,这个系统正在发挥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它并不证明需要改变对疫苗的建议,这些疫苗在预防新冠的严重疾病方面一直很有效,而且研究表明,它们实际上可以减少感染导致新冠病毒后的中风风险。

原文:

https://www.factcheck.org/2023/01/scicheck-social-media-posts-twist-meaning-of-cdc-fda-disclosure-on-bivalent-bo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