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Donate
Newsletter
Search
Donate
Press
Search
Donate
Newsletter

【假】主流媒体刻意不报道乌克兰难民被刺案,因为凶嫌是黑人

“因为凶手是黑人,所以主流媒体刻意不报道!”?

【日期】2025年9月4日

【来源及背景】上个月,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发生的一起刺杀案。引发广泛关注。被害者是23岁的乌克兰难民扎卢茨卡(Iryna Zarutska),凶嫌是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男性,曾被逮捕14次,并有5年刑期记录。此案引发公众对治安问题的热议,论述多以“乌克兰难民”为关键词。

上个月,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发生的一起刺杀案。引发广泛关注。被害者是23岁的乌克兰难民扎卢茨卡(Iryna Zarutska),凶嫌是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男性,曾被逮捕14次,并有5年刑期记录。此案引发公众对治安问题的热议,论述多以“乌克兰难民”为关键词。

作者:元宇宙园丁
封面图源:美联社

【事实核查】

省流版:

  1. 主流媒体已有报道,尽管速度慢于社交网络和右翼舆论圈,但并不存在刻意回避。
  2. 数据显示,美国绝大多数案件属于“同族犯罪”,并非右翼所渲染的“黑人加害白人”。

乌克兰难民被刺案,舆论如何被放大和扭曲

8月22日晚间,乌克兰难民扎卢茨卡(Iryna Zarutska)在北卡州夏洛特市的轻轨车上被刺杀。监控视频的发布震惊了公众,并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目前成为右翼博主反复炒作的焦点,借此放大城市犯罪问题,并指责主流媒体对暴力犯罪报道不足。

首先,该案件初期只有地方媒体在报道,因案件视频发布才引发大范围关注。此后一周内,包括CNN、《纽约时报》等都刊发了相关报道。并非所谓的“主流媒体刻意忽视”,只是速度慢于社交网络与右翼舆论圈。维基百科词条也依然存在,并非所谓的“被刻意删除”。

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带有视觉冲击力的视频极易迅速传播。随着公共空间监控摄像设备的大量增加,类似的犯罪视频被频繁记录和分享,极大助推了这类案件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此前虽然也有类似暴力案件发生,但由于缺乏视频证据和广泛传播,公众记忆中少有此类事件。因此,人们在看到大量类似视频时,会感觉这种暴力事件频繁发生,与实际罪案统计数据显示的犯罪率下降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与感受记忆差异。

同时,涉案凶嫌为34岁男子小布朗(Decarlos Brown Jr.),他拥有长期犯罪前科,曾被逮捕14次,涉及持武器抢劫、盗窃等多项定罪,并曾服刑五年。警方已以一级谋杀罪对其提起指控,并承担联邦指控,涉嫌在公共交通系统内实施致命暴力,面临最高死刑风险。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和审理中。

包括马斯克等右翼博主便此事频繁发帖,直言受害者是白人女性,嫌疑犯是黑人男性,强调这一点以激发舆论关注。保守派评论员进一步宣称,主流媒体不进行报道,是因为嫌疑人的种族身份。他们借此强调“种族偏见”和“媒体偏见”论调。

然而,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犯罪学家罗森菲尔德(Richard Rosenfeld)早在2021年就对科学媒体SciLine表示:绝大多数犯罪都是“同族犯罪”(intraracial crime)。据司法统计局数据,2017至2021年间,白人受害者举报白人犯罪者的案件约870万起,远高于涉及黑人犯罪者的238万起;黑人受害者举报黑人犯罪者亦远多于举报白人犯罪者,分别达188万起与37.1万起。

这起案件被单独放大,极有可能被利用和助长种族主义叙事,契合保守派对“城市犯罪与白人受害者”刻板印象的政治讲述。同时,此类聚焦也易分散公众对于贫困、精神健康支持不足等系统性根源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基辅独立报》报道称,欧美各国的右翼势力正在利用扎卢茨卡以及其他乌克兰难民的悲剧来煽动恐慌和种族主义,其目的并非为了支援乌克兰。缅因大学媒体研究专家索科洛夫(Michael Socolow)向该报指出:“在美国媒体中,年轻白人女性遇害案往往引发大规模报道。”索科洛夫强调,此类叙事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右翼议程,还有俄罗斯,因为这些报道让欧美国家“显得危险且充满暴力”。

共和党将继续高调讨论犯罪问题

在这个视频和图片飞速传播的时代,公众对公共安全的认知极易被瞬间塑造。这种视觉信息的高速流通,加之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使得即便犯罪数据整体趋缓,民众的安全感仍可能下降。

大量震撼人心的监控视频和街头暴力画面迅速铺天盖地地传播,让人们感受到的治安威胁远大于实际数据反映的情况。这种视觉与数据之间产生的认知错位,成为报道和讨论犯罪问题时的重大困境。

共和党及其支持者正精准利用这一现象,持续聚焦犯罪议题,塑造公众“安全感不足”的氛围。据川普团队向Axios透露,他们深知犯罪问题对选民情绪的强烈影响,正借此强化政治动员,力争在明年中期选举中保住国会控制权。他的团队表示,川普会继续高调谈论犯罪问题。

正如川普的顾问所言:“犯罪问题并非关乎真实数据,而关乎感受。关键不在成为真正的受害者,而在于你是否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这揭示了当下美国政坛利用公众感知,推动议题设置的策略本质。

公共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我们也需要追问:当所谓的“安全感”更多来自被反复播放的震撼画面和社交媒体上的极端曝光时,我们的感受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被有意塑造的?

结论:

主流媒体并未刻意回避夏洛特轻轨案。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犯罪都是同族犯罪,并非右翼渲染的“白人受害者”刻板印象。

公共安全无疑重要,但如果社会仅凭震撼画面和被放大的个案来定义“安全感”,就可能忽视犯罪背后的根源性挑战。唯有回归数据与事实,我们才能推动真正有效的公共安全政策。

参考资料:

https://www.axios.com/2025/09/08/iryna-zarutska-stabbing-video-republicans-maga

https://www.rollingstone.com/culture/culture-features/iryna-zarutska-murder-ukraine-refugee-1235423392

https://www.newsweek.com/media-race-charlotte-stabbing-iryna-zarutska-decarlos-brown-2126498

https://www.nytimes.com/2025/09/09/us/charlotte-light-rail-stabbing-charges.html

https://kyivindependent.com/how-the-right-wing-in-us-europe-is-weaponizing-murders-of-ukrainian-refugees

https://thehill.com/opinion/robbys-radar/5494025-iryna-zarutska-stabbing-charlotte

Suggest Fact-check
Suggest Fact-ch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