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国司法部与联邦调查局(FBI)联合发布了一份关于杰弗里·爱泼斯坦案的最新备忘录,试图对公众长期关注的疑问给出定论。文件中指出,经全面审查,没有发现所谓“客户名单”的存在,也没有证据表明爱泼斯坦曾利用这类名单进行勒索,亦无迹象显示其在2019年8月10日于纽约大都会惩教中心死亡一事涉及他杀。官方再次确认,死因为自缢。这份结论性的文件,本意是为多年来围绕该案不断发酵的阴谋论画上句号。
然而,事实却未如预期那样平息争议。最初在网络空间积极炒作“名单说”的右翼自媒体人士、MAGA意见领袖们不仅未感释然,反而迅速转向激烈批评。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密集发声,直指由川普亲自任命的司法部长邦迪、FBI局长卡什·帕特尔及副局长丹·邦吉诺等人为“背叛者”,甚至要求这些高官引咎辞职。值得注意的是,这批官员此前曾在公开场合释放过“名单即将公布”的信号或在其过去的言论中认为名单确实存在,他们一度被视为MAGA阵营打击所谓“深层政府”的核心执行者。
于是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原本处于同一政治阵线、曾携手推动“揭露真相”的这一批人,如今却分裂为相互指责的两派?而所谓的“爱泼斯坦名单”,又是如何一步步从猜测走向幻觉,并最终成为川普政权与其基本盘之间的裂痕触发点呢?
上周一,FBI发布了一份备忘录,称其已完成对爱泼斯坦所有档案的审查,并表示不打算公布更多内容,也不会有“第二阶段”。据FBI称,即便爱泼斯坦还活着,最终可能会公开的内容也只是“极小部分”,因为其中涉及“大量有关未成年受害者的非法内容”。备忘录轻描淡写地提到,他们并未发现所谓的“客户名单”,也未找到爱泼斯坦“敲诈知名人士”的证据。同时,也不会对任何“未被起诉的第三方”展开新的调查。
这一结论对那些长期相信川普将揭露一批民主党人和好莱坞名人的阴谋论信众来说是当头一棒,连川普最忠实的一批支持者都表示反对。
川普的前幕僚、美国极右翼运动的核心人物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上周五在其播客中说,“这比爱泼斯坦事件更严重!”班农对着围观的人群大声喊道。
他指出,白宫拒绝公布更多调查细节及爱泼斯坦与权势圈的潜在关联——尽管此前曾承诺会公开——“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恋童癖团伙的问题,”他说,“这是关于谁来治理我们。”
“如果这件事被压下去,你们将失去10%的‘MAGA’运动支持者。如果我们现在失去10%的‘MAGA’运动支持者,我们在2026年将失去40个席位,我们将失去总统职位。他们甚至不需要偷走它。”
另一位川普的长期盟友、前福克斯新闻主持人塔克·卡尔森(Tucker Carlson )表示,官方对爱泼斯坦事件的批评回应让他想起了拜登政府。
“美国政府,我投票支持的政府,拒绝认真对待我的问题,反而说‘案子结了。闭嘴,阴谋论者’,这让我无法接受,我认为我们其他人也不应该对此感到满意,”卡尔森说。
MAGA派众议员、乔丽·泰勒·格林在参加班农的播客时直接声称爱泼斯坦案不应结束,她表示,吉斯兰·麦克斯韦尔(Ghislaine Maxwell, 爱泼斯坦案件关联者,因性虐待未成年人被判20年监禁)仍被关押,她那个有2000名客户的名单仍被封存。
还有如极右翼意见领袖如劳拉·卢默、霍奇兄弟等人纷纷炮轰邦迪“叛变”,要求她辞职。罗珊·巴尔(Roseanne Barr)更直接怒斥川普“背叛选民”。
MAGA阵营的怒火一度引出联邦调查局局长卡什·帕特尔及副局长丹·邦吉诺考虑辞职的传言,该传言称,这两人想要公开更多关于爱泼斯坦的信息但被司法部长邦迪阻止。要知道,在成为川普的高官之前,这两人也曾是MAGA阵营中阴谋论的积极传播者,也都曾暗示过存在“爱泼斯坦名单”。
为了表达对内阁高官们的支持,并希望平息MAGA盟友们的愤怒,周六下午川普罕见地发表了一篇长长的“小作文”回应该事件。
他在长文中,再次用上了他转移话题、栽赃民主党和制造更多虚假信息的伎俩,企图分散人们对爱泼斯坦事件的关注。川普声称是“他们(民主党人)制造了爱泼斯坦文件//为什么这些激进的左翼狂人没有发布爱泼斯坦文件?如果里面有任何东西能伤害到‘MAGA‘运动,为什么他们不使用它?”
他还说,“2020年大选是被操纵和窃取的,他们试图在2024年再次这样做——这就是她(邦迪)作为司法部长正在调查的内容,还有更多。一年前我们的国家处于崩溃边缘,如今已成为全球最“火热”的国家。让我们保持这种态势,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杰弗里·爱泼斯坦身上,一个无人关心的家伙。”
可以说,在川普看来,MAGA阵营这次的集体怒火,比之前马斯克的背叛更让他担心,也因此并没有针锋相对的硬刚,而是选择安抚和转移话题。他的这一策略是否奏效还有待观察,不过已经另立新党的马斯克对这篇“小作文”的评价可不高。
马斯克讽刺道,“他说了一打‘爱泼斯坦’,然后叫人们不要再谈论他。如你承诺的那样,公开那些文件!”
为何这次MAGA们集体反水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先从爱泼斯坦其人其事讲起。
出生于1953年的杰弗里·爱泼斯坦是美国金融界人物,自称专为亿万富翁管理资产,但其资金来源始终备受质疑。由于与众多名流政要有过合作或私人关系,他长期活跃于上层社交圈。跟爱泼斯坦搭上关系的名人包括比尔·克林顿、安德鲁王子和比尔·盖茨等等,当然还有川普本人。
爱泼斯坦早在2008年便因涉嫌在佛罗里达州招募未成年少女从事性交易而被起诉。尽管控罪性质严重,他最终通过与检方达成认罪协议,仅以较轻罪名获刑,并在服刑期间获准每日外出“工作”,此举引发舆论强烈质疑,被广泛批评为司法体系对权势阶层的“特殊对待”。
2019年,爱泼斯坦在纽约再次被联邦起诉,涉及未成年性交易、跨州人口贩运等多项重罪,案件影响面广泛,受害者人数众多,成为美国近年最受关注的性犯罪案件之一。
调查显示,爱泼斯坦大量违法行为发生于其位于美属维京群岛的一处私人岛屿——小圣詹姆斯岛(Little St. James Island)。他在岛上修建了别墅、码头及配套设施,名义上为私人度假用途,实则据多份证词指称,是其组织和实施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场所。随着案件持续发酵,该岛被媒体称为“爱泼斯坦岛”(Epstein Island),并在中文网络语境中被俗称为“萝莉岛”,成为整个事件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2019年,杰弗里·爱泼斯坦在被联邦起诉后被关押于纽约大都会拘留中心。然而,仅在羁押期间短短数周后,他于8月10日被发现死亡。官方调查结论认为其死因系自缢,但由于当晚看守未按规定巡视、监控视频设备“异常失效”,以及部分尸检细节存在争议,案件迅速引发外界广泛质疑。
尽管美国司法部多次重申其死亡为自杀,且未发现他杀迹象,但这一说法并未能平息舆论。长期以来,不少公众与评论人士始终怀疑,爱泼斯坦之死可能与其掌握的大量敏感信息有关,尤其是其与众多政商名流的关系,令阴谋论在网络空间持续流传,成为案件争议的重要延伸。
关于爱泼斯坦的诸多传闻,最初多半只是一些缺乏证据、真假难辨的坊间轶事,长期局限在网络边缘论坛、匿名留言板等小众空间之中。但大约从2017年前后开始,一种名为“QAnon”的阴谋理论在匿名论坛4Chan上逐渐兴起,并首次系统性地将“爱泼斯坦名单”与所谓“深层政府”联系在一起,赋予这一议题高度政治化和象征化的意义。
根据公共宗教研究所(PRRI)追踪数据显示,一些QAnon信徒相信:“美国的政府、媒体和金融系统被一群崇拜撒旦的恋童癖者控制,这些人经营着一个全球儿童贩运网络。”
这类说法虽然荒诞,但通过“救世主叙事”与“二元对立逻辑”,成功激发了部分对现实不满人群的强烈共鸣。与爱泼斯坦相关的阴谋理论,正是这种极端世界观的延续,正如QAnon曾从“披萨门”那里接棒而来。(《带你看清阴谋论二:右翼阴谋论竟然是两百年前的老配方》曾详细介绍过关于“披萨门”的阴谋论。)
在QAnon的阴谋论体系中,一份爱泼斯坦私人飞机的乘客名单被赋予极大象征意义。名单中包含多位公众人物的名字,包括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演员凯文·斯派西等。尽管这份记录仅能证明这些人曾搭乘过爱泼斯坦的飞机,并不能直接证明他们其参与了任何犯罪行为,QAnon信徒却将名单中的名字等同于曾前往爱泼斯坦在维京群岛的私人岛屿“萝莉岛”并参与性交易的共犯。
与其他一系列阴谋论中虚构性极强、几乎无法查证的故事不同,爱泼斯坦案件中确实存在已被法院定罪的未成年人犯罪事实,同时他与多位政商名流的交往记录也在现实中留下了痕迹。这使得爱泼斯坦成为少数“事实支撑”与“象征功能”同时存在的角色,是链接各类“精英腐败”叙事的关键节点,甚至说他是让QAnon阴谋论宇宙持续运转的核心证据也不为过。
上周六,在佛州坦帕市举办的右翼组织Truning Point USA的一场峰会中,史蒂夫·班农在演讲中就说到,爱泼斯坦是打开这些锁的关键。
随着QAnon理论的进一步扩散,这份所谓的“爱泼斯坦名单”逐渐被建构为针对“深层政府”的象征性标识,成为极右翼社群中一种高度共识化的叙述框架。呼吁公开名单,不仅是对既有权力结构的怀疑,更是一种对“真实政治”与“主流媒体”持续不信任的体现。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弗伦奇(David French)在本周一的一篇专栏中写道:“在MAGA圈子里,爱泼斯坦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他是他们对美国所谓统治阶级控诉的关键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FBI与司法部上周联合发布的备忘录会令挺川普的右翼群体如此震惊和愤怒:支撑他们相信川普,投身于“MAGA运动”的的关键原因崩塌了。
随着“爱泼斯坦名单”这一概念在极右翼社群中逐渐被符号化,它很快从匿名论坛走向更广泛的右派舆论场,成为众多政治意见领袖频繁提及的关键词,并一步步进入更主流的公共视野。这一过程中,川普本人也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事实上,川普与爱泼斯坦早年关系密切。二人都曾活跃于纽约上流社交圈,后来也都在佛罗里达棕榈滩拥有房产。2002年,川普在接受《纽约》杂志采访时曾直言:“我认识他已经15年了,是个极棒的家伙,很好相处。他喜欢年轻漂亮的女人,这一点我也一样。”这段话后来屡次被引用,成为两人关系的注脚。
不过,随着爱泼斯坦在2008年首次认罪、承认与未成年少女发生不当性行为,两人关系开始疏远。尤其是在2016年总统竞选期间,川普刻意与这位日益臭名昭著的金融人士保持距离。
然而到了2019年8月,爱泼斯坦死亡后,川普的态度出现微妙转变。他在社交平台上转发了一则带有强烈暗示性的推文。该推文由喜剧演员、川普支持者特伦斯·威廉姆斯发布,声称:“爱泼斯坦掌握了比尔·克林顿的黑料,现在他死了。”文中还写道:“不知为何,凡是掌握克林顿夫妇秘密的人最终都死了。”
尽管没有任何确凿证据,川普仍将这则推文转发给他当时超过6300万的粉丝,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
进入2024年选举周期,川普更是将“爱泼斯坦名单”作为吸引保守派选民的一个话题点。在当年9月接受Lex Fridman播客采访时,他明确表示:“是的,我倾向于公布爱泼斯坦的文件,我对此毫无异议。”这一承诺被右翼社群广泛解读为“打击深层政府”的具体信号。
胜选之后,川普政府也确实展开了相应动作。今年2月,白宫邀请了一批与MAGA运动关系密切的右翼网红,向他们分发了一套厚重的档案资料。文件被标注为“爱泼斯坦档案·第一阶段(PHASE 1)”,虽经大量删减,内容大多已属公开信息,但标签本身暗示仍有“第二阶段”即将揭晓,进一步激发了支持者对所谓“名单解密”的期待。
不只川普本人,从去年开始,川普的政治盟友们也多次提到这份名单:
川普的儿子小川普,早在2024年1月就发推炒作“爱泼斯坦名单”。他说,“这份名单迟早要来,尽管我希望被证明我是错的”。
2024年10月,当时的副总统候选人JD·万斯在谈及竞选纲领时直言:“说真的,我们必须公布爱泼斯坦名单。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随后进入政府核心的多位官员也相继发声。2025年2月,司法部长帕姆·邦迪公开表示:“这份名单现在就在我办公桌上,等待我审阅。”
总统法律顾问阿丽娜·哈巴则进一步将“公布名单”与司法正义挂钩,她在同月受访时强调:“我们绝对应该公开这些资料。如果我们不这么做,那将是一种失职。我们必须让那些真正的强奸犯承担责任,并让他们接受法律审判。”
进入3月,邦迪再次在媒体前披露,已有“一车证据”抵达司法部门,目前掌握在联邦调查局手中。她表示,FBI局长卡什·帕特尔将向她本人及白宫提供详细报告,解释为何这些文件尚未公开。
而帕特尔本人则在6月回应舆论压力时表示:“你们将看到所有相关信息。这正是我们正在整理的内容。我们会公布我们手中所掌握的一切。这是核心重点……现在我们正研究如何公开它们。”
由此可见,在一系列精心铺排的叙事下,正是川普本人及其政治盟友,将公众对所谓“爱泼斯坦名单”的期待推向高潮。他们借由这份尚未公开、来源不明的名单,将其塑造为打击“深层政府”、暗示民主党与爱泼斯坦存在秘密关联的政治工具。
尽管未提供确凿证据,但这一策略在右翼舆论场中极具煽动力,强化了“我们与他们”的叙事框架,也使“名单政治”成为2024年选举后共和党执政叙事的一部分。
随着司法部和FBI的180度大转弯,宣布没有所谓的“爱泼斯坦名单”,也不准备公开更多的信息,引爆了川普的核心基本盘——MAGA。
川普和他的高官们,正逐渐成为自己基本盘阴谋想象的靶子——这与十多年前他凭空质疑奥巴马出生地、把奥巴马放在这种处境中的做法如出一辙。
这次,川普试图再次把责任推回给奥巴马和其他民主党人,但收效甚微。
“没人信了。”川普的前法律顾问、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迈克·戴维斯(Mike Davis)在X上写道,那些右翼媒体明星一直希望看到的证据根本不存在。
“爱泼斯坦案的问题在于:FBI根本没有那些人以为的证据。没有什么录像显示有权贵侵犯儿童。根本没有所谓的名单。”戴维斯写道。
上周六,就连FBI局长卡什·帕特尔都亲自在X上说,“那些阴谋论都不是真的,从来都不是。”
结果,他的回复中点赞最多的是“我们不在乎,给我们爱泼斯坦的名单”,或者“你过去有那么多视频说过反对这个结论(指不存在“爱泼斯坦名单”),没人会相信你的,这不会被人忘记”。还有人贴出2023年卡什·帕特尔本人曾在右翼播客中说过,该名单存在的视频片段。
长期研究政府透明与阴谋理论的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克·芬斯特,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指出:“川普确实提名了一批长期推动阴谋论的人进入政府高层。”例如,现任FBI局长卡什·帕特尔和副局长丹·邦吉诺,他们都曾发表过关于爱泼斯坦的荒诞理论。帕特尔曾暗示FBI“正在掩盖某些精英涉案的证据”;而邦吉诺则称他“听说爱泼斯坦其实是外国情报机构的人”。
而如今,阴谋理论再次调整框架以适应政府的转向。“当你听到邦迪、帕特尔、邦吉诺说‘没有名单’时,人们自然会认为‘那你们也成了共谋’。”芬斯特说。
目前,社交平台上已出现大量此类论调,将这批原本被视为“清算体制内黑幕”的人物重新归入“共谋者”行列。
这场信任危机的根源并不难理解。毕竟,正是川普政府在过去数年中长期利用“阴谋论”来获取政治支持,并主动为“阴谋论”提供了政治空间与制度背书。而当这些理论不再符合执政现实时,想要将其“关回盒子”已非易事。
阴谋论被引入权力中心后,其逻辑便具备了自我繁殖性——一旦失控,就成了击中他们自己的回旋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