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Donate
Newsletter
Search
Donate
Press
Search
Donate
Newsletter

【假】零保释金制度“抓了就放”,废除它将从根源铲除犯罪

“川普终结零保释金制度,美国治安迎来大转折!”?

【日期】2025年8月25日

【背景及来源】8月中旬,川普通过联邦权力接管华盛顿特区的警察局,并部署800名国民警卫队进驻特区,授权他们“打击犯罪”。然而,与此举措形成反差的是,华盛顿特区治安情况在改善:去年暴力犯罪率创下30年来新低,凶杀案下降30%,与全美整体犯罪率持续下降的趋势一致。

 

相关阅读:《【假】川普:华盛顿特区凶杀率世界最高/第一》

 

紧接着,8月25日,川普正式签署行政令,威胁将扣留允许实施“无现金保释(Cashless Bail,也称零保释金)”地区的联邦资金,旨在废除华盛顿特区及全美其他地区的零保释金制度。

 

白宫在声明中强调,该举措是为了“保护美国民众”。川普则多次将零保释金与治安恶化挂钩,声称这一政策让“杀人犯和惯犯轻易被释放”。

 

在中文社交媒体与社区舆论中,这一说法被进一步放大,零保释金政策被直接描述为治安恶化乃至“零元购”的根源。

紧接着,8月25日,川普正式签署行政令,威胁将扣留允许实施“无现金保释(Cashless Bail,也称零保释金)”地区的联邦资金,旨在废除华盛顿特区及全美其他地区的零保释金制度。
白宫在声明中强调,该举措是为了“保护美国民众”。川普则多次将零保释金与治安恶化挂钩,声称这一政策让“杀人犯和惯犯轻易被释放”。

微信文章截图

在中文社交媒体与社区舆论中,这一说法被进一步放大,零保释金政策被直接描述为治安恶化乃至“零元购”的根源。

搜索截图

 

那么,零保释金政策究竟带来了什么影响?

作者:夸克拉
封面图源:《今日美国》

【事实核查】

省流版:

  1. 零保释金 ≠ “抓了就放”。没有任何保释改革法案要求强制释放凶杀案嫌疑人。审前释放由法官根据公共安全及逃跑风险评估决定。绝大多数凶杀案嫌疑人都不会获得审前释放。
  2. 绝大多数因零保释金制度获释的人守法:93%未被再逮捕,80%–90%如期出庭,98%–99%未涉及暴力再犯。
  3. 现金保释制度反而削弱公共安全:不必要的审前羁押会破坏个人生活:失业、失去住房、失去子女监护权,增加再次犯罪风险。
  4. 美国现金保释制度是全球特例,多数民主国家实行零保释金且未导致高复犯率。

零保释金不等于“无条件释放”,90%获释者如期应讯

这并非零保释金制度首次引发争议,在中文社区中也不是第一次成为焦点。早在2023年5月,洛杉矶县恢复零保释金制度时,就曾流传大量“鼓励犯罪”的说法。当时,辟谣吧曾发布文章,对该制度进行解释,并结合相关数据加以澄清。

相关阅读:《洛杉矶“零保释金”制度引争议,详解美国现金保释金制度》

零保释金,也称“现金保释改革”,意味着被告如果不是重大暴力犯罪或高风险逃逸,仅因贫穷无法交保释金便不被羁押,保障了“无罪推定”与基本权利。

该政策保障被告只因逃逸风险或社区安全风险被羁押,而非经济条件,且司法改革效果良好:93%的释放嫌疑人未被重新逮捕,80%-90%的审前获释者能如期出庭应讯,98%-99%的审前获释者无暴力再犯。

根据司法改革研究机构维拉研究所(Vera Institue of Justice)的统计,美国监狱中约有80%的在押人员(45.7万人)属于预审羁押(亦称为审前羁押),这意味着他们法律上仍属无罪,却在审判前被关押数日、数周甚至数年。其中绝大多数案件的当事人既不存在逃跑风险,也不构成社区威胁,他们仅仅是无力支付案件中设定的现金保释金。

川普声称零保释金让罪犯被“肆意释放”,引起暴力和逃逸问题,但这与统计数据和研究不符。

  • 2023年9月,伊利诺伊州通过实施《审前公平法案》(PFA),成为全美首个废除现金保释制度的州。一年多后的数据显示,审前羁押人数显著减少,更多人转为审前监督。与此同时,犯罪率下降,各县缺席逮捕令数量减少或保持稳定,这意味着整体上更少人缺席庭审(这是法院为审前羁押辩护的理由之一,实际效果证明零保释金让出庭应讯率增加)。
  • 新泽西州在废除现金保释的改革后,四年间审前监禁人口减少了40%。枪支暴力未见变化,犯罪率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趋势。
  • 尽管遭受无休止的政治攻击,纽约保释改革法与犯罪率上升并无关联,这一结论已获多项研究证实
  • 德州哈里斯县(休斯顿)及肯塔基州的更多研究同样表明,保释改革并未导致犯罪率上升。

川普及部分中文舆论常用的说法:“杀人犯被抓了就放”,与事实并不相符。事实核查机构Factcheck.org的统计显示,纵观全局,仅有一个个例:2024年伊利诺伊州有一被控一级谋杀的嫌疑人在候审期间获释,但这一决定是由法官裁定的,并非因零保释金制度自动触发。在少数已实施无现金保释制度的州中,并未发现其他谋杀案被告获准无保释金释放的案例。

法律专家解释,审前释放的决定应基于公共安全风险与逃跑/缺席审判风险的评估,而这一评估由法官或治安法官作出。迄今没有任何保释改革法案要求强制释放谋杀案嫌疑人。

换言之,零保释金制度并不等于“抓了就放”;相反,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裁量,而绝大多数凶杀案嫌疑人都不会获得审前释放。不幸的是,这一误解却在舆论中被广泛传播。

美国特有的现金保释制度削弱公共安全

白宫声称废除零保释金制度,即保留审前羁押能让“提高公共安全”。这也与事实相反。

不必要的审前羁押并不会让社区更安全。相反,哪怕只是数日的监禁,也可能让当事人失去工作、住房甚至子女监护权。研究显示,仅仅24小时的拘押就足以打乱个人生活轨迹,显著增加其未来再次被捕的风险。可以想象,当一个人的生活被突然打断、陷入困境时,走向犯罪、再次被捕的可能性反而更高。换言之,因无力支付现金保释金而导致的不必要羁押,不仅未能提升公共安全,反而削弱了它。

在现行现金保释制度下,个人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状况:有能力缴纳保释金的人可以获释候审,而无力支付的人则往往被迫接受审前羁押。这一制度事实上造成了基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对待,削弱了司法公正的原则。更重要的是,它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主张背道而驰。同样的指控,却因经济条件差异而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不仅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也损害了公众对司法体系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现金保释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本身就是一个特例。多数民主国家都遵循“无罪推定”原则,在嫌疑人被起诉到最终定罪之前,不会将其视为罪犯,因此普遍实行无需缴纳保释金的制度。事实也表明,这类制度并未导致高复犯率。换言之,零保释金在世界多数国家是常态,却唯独在美国被描绘成治安恶化的根源。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个美国独有的问题——枪支泛滥。面对居高不下的枪支暴力死亡率,一些人往往将责任推给“其他问题”:精神健康、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却刻意回避枪支本身。但全球其他国家同样存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问题,却没有出现如此频繁的大规模枪支暴力,也没有如此高企的枪支致死人数。原因显而易见:枪支泛滥是美国特有的结构性矛盾。类似地,将治安问题简单归因于零保释金制度,不仅背离了国际经验,与数据不符,更是转移了对美国深层制度问题的关注。

结论:

川普以恐惧政治为基础,错误夸大零保释金制度的负面影响,却忽视了社区基础建设和有效暴力干预项目在降低犯罪中的关键作用。

事实与数据表明,零保释金制度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成效良好:93%的获释嫌疑人未再被逮捕,80%–90%的审前获释者能够如期出庭,98%–99%的人未涉及暴力再犯。反而是现金保释制度(即实行审前羁押)会增加累犯率、削弱公共安全。

犯罪等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来无法归因于某个单一制度。将责任简单化、情绪化地全部推到零保释金上,看似容易、甚至能满足宣泄,却与事实背道而驰。真正影响美国公共安全的关键因素,例如长期居高不下的枪支暴力以及薄弱的社会安全网,却往往被有意忽视。这样的论述模式,完全是以政治立场为出发点,而非建立在事实与证据之上。

在此逻辑下推动的政策制定,不仅使社会偏离了真正的解决路径,也让我们距离实现公共安全,越来越远。

参考资料:

https://www.nbcnews.com/politics/white-house/trump-sign-executive-order-end-cashless-bail-dc-rcna226937

https://www.factcheck.org/2025/08/trumps-distortions-on-cashless-bail/

https://www.vera.org/news/trump-federalizing-washington-dc-and-threatening-cashless-bail

Suggest Fact-check
Suggest Fact-ch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