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Donate
Newsletter
Search
Donate
Press
Search
Donate
Newsletter

ChatGPT不辨真假,大数据会不会失去公正性?

11/20/2025

作者:坚妮

写着写着,电脑又突然停机!十个月前花2000美元(另加500美元给必须配备的附件)买的微软最新版手触电脑,虽然轻便,已经突然停机不下十几次了。开始拿到店里去修(幸亏有先见之明,花$300美金买了BestBuy的Geek Squad修理保险),每次都要三到五天没有电脑用。我也买了一年$99的微软支持保险,再停机,就在网上找微软服务解决。这样渡过了半年,每次突然停机的间隔从两三个月到两三个星期。因为微软的网上服务已经变成无人接听,只能跟一连串不相干的AI推出的建议打交道,而且可以看见有不少买了这款电脑的人,都在提出同样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我开始使用ChatGPT的指令自己解决,进入AI服务时代。

ChatGPT 5 模型8月一出来,它的老板山姆奥特曼接受媒体采访,一个多小时都在谈他4版和5版AI 技术如何已经超越人的GRE/SAT考试能力,甚至几秒钟就可以做出专家需要花几千个小时才能做出的答案。他说ChatGPT帮助人们节省了时间,强化思考,可以把精力放到更有创意的事情上为人类服务。

他说得没错。我一边看他的采访一边做笔记,我的新电脑屏幕开始闪动,只好把笔记停下来,祈祷它别宕机。我上次依靠ChatGPT指令自己维护,又维持了两个月,这一次,ChatGPT的指令也不灵光了。我剩下的选择是再把电脑拿回BestBuy,但是我人在硅谷,远离我购买电脑的商店上千里,我试着跟附近的BestBuy商店打了个电话,看我买的保险是否全美Best Buy通用。上帝保佑,不仅全美通用,而且人家说可以在网上遥控帮我解决 (是因为在硅谷吗?西雅图的店可没有这个提议)。

我不得不承认,进步到可以遥控修理,确实是像奥特曼说的,给我节省了开车到店里交电脑和等待几天没有电脑用的时间。于是我转到iPad上继续看他的采访,空出手机和电脑来跟BestBuy 技术人员遥控合作。我突然想起油管有把视频录音变成文字下载的功能,这样我在对付BestBuy时就不需要一心三用做笔记。于是我在手机上问ChatGPT 5版能否帮我完成这项工作,它说可以,还列出一系列选项,我选了半天,才发现人家根本做不出来,但是可以不断地给你推出选项,让你以为它能做到,跟微软的修理服务和银行的机器解答服务都玩同样的游戏。这些公司把可能的答案编入程序,不断轮换,如果没有答案也不要紧,反正给你感觉是一直在侍候着你,我是浪费了很多时间才明白上当了。我此时真希望能插入采访,问奥特曼他这5版算哪门子设计。

采访者问奥特曼,5版之后他的ChatGPT系列会如何发展?哪一年大语言模型将会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因为采访者一直在将今天的AI技术跟1899年的物理大发现改变人类生活比较,认为如今我们进入了新的历史转折点,奥特曼也就顺着她的问题说到版本升级,要朝前看,要看长远的目标,那么是不是到达某个程度就是超智能(Super intelligence),奥特曼说得模棱两可,只是说要继续建造能做更多更新实验的机器和工具。不过像我这样既不是物理数学博士也不是理工科出身的人,我更关心的是技术如何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解决具体问题,你说得再牛顿,我也不动心,当然也不懂。

他说到这里,我自然联想到所有这几个大高科技公司往基础设施投资和人才投资的竞争,扎克伯刚用上亿年薪的引诱从竞争对手公司挖角。我奇怪采访者怎么没有问一下,从现在的5版到超智能,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和资源,目前的电力供应不足以维持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竞争引起的供不应求的电力需要,造成电费上涨,会不会殃及我们这些普通人?奥特曼也并没有回答她关于AI如何解决失业的问题,反而说肯定会有失业的领域,但是空出来的领域就会被创新发明填补,至于是什么领域什么工作,当然就不是奥特曼可以回答和能够回答了。

我这头看采访,那头修理我自己的电脑,从早上10点开始,目睹两个技术员的遥控修理过程,他们一次一次地失败,我越来越骄傲:嗨,我已经试过你们做的这些,看来是微软的设计有问题!到中午1点半,终于对方说问题解决了,如果我的电脑再发生突然停机的事故,可以再跟他们联系。

再发生事故?我恐怕要跳楼了,还联系?虽然现在能够远程操纵服务,但一想到又要花几个小时无效劳动,究竟这服务是福,还是祸?

我1980年代末在美国最大的国际电脑公司工作,应该是最早使用电脑和邮件的一代人,经历了台式个人电脑和手提电脑的每一代更新,当然也经历了中文软件从无到有的过程。四十年来,我每隔几年就要更新电脑,好多年同时要使用四部电脑(私人台式和手提各一部,公司手提两部),使用的存盘也从大圆盘到小圆盘从GB存量的到TB,接着手机也是从一个莫托罗拉大盒到有盖片的小盒到爱疯,同时使用一部私人一部公司手提,外加私人iPad读书看剧。我开始还抱怨电脑行业频频更新换代就是为了多捞钱,害得我们消费者要浪费无谓的钱和时间来跟进,到后来都麻木了,有如被绑架上车的杀猪盘,你能不用吗?不行,那就乖乖花钱更新换代。

好不容易熬到退休,我以为生活终于可以简化到只使用一部手提电脑,一部手机,一部iPad,结果就发生了上面电脑一停机,完全无法工作的情况。

人家说,退休以后就不需要电脑了,什么都在手机上解决。可我不行,我要写文章,要存画和照片,还要跟外界互动传递文件和文档,而且早已经把文件档案照片录像都转移上了电脑,不再留一箱箱的打印文件,也方便调出需要的文档。另外,各种银行和退休基金与投资近十个账户都需要通过电脑操作,医保、各科医生、药房加起来十几个账户也要在电脑上预约查询,光是跟房屋保险和贷款还有水电垃圾等建立的账户就有十几个,跟汽车保险和几个州道路收费和市区停车的账户也有四五个,还有十几个跟旅行有关的应用软件,从买机票到订酒店订火车票等等,另外就是订阅媒体和社交媒体。我稍微统计了一下,非常重要经常使用的帐号就有30个,次之20个,再次之20个。它们每个都要有ID和密码,光是跟它们打交道,我每个星期都要花好几个小时,还不算出问题的时候。同时,还要把他们都复制到手机上,可以在手机上操作。

年初月为了一张不应该由我支付的大额医疗费账单,我在网上耗了足足二十多个小时跟医生和保险公司的系统打交道,一级级从联邦医保到私人购买的补充医保(补足联邦不保的五分之一)到医生的处理医生保险的公司,最后还是要打电话,凭我在法律界混了二十年的经验和底气,各种会议练就出来的英文答辩,逼迫医生重新跟联邦医保追讨这笔医疗费,而不是强迫我支付。恐怕是为此,管理该医生的医疗系统不再让我预约。我只好换了一个系统,重新找一个医生帮我解释之前的检验结果和跟进治疗。一个月后,又接到一张近千元的账单,又是一番网上操作不得其果,被一堵网络控制的大墙拒之门外。我的老美律师朋友说,我们都是找一个经纪代劳,哪有自己去追账单的?这里就不往下扯美国医保的混烂账了。

继续跟AI战斗,几个月前我花了不下十个小时跟退休基金公司打交道,他们错放了去年的年度免税退休基金购买,打电话去纠正,没有人接听,你只能选择用机器选项回答问题,或者使用网上对话(chatbot),这些按数据程序设置的bot更是没用,问了半天,答应你问题解决了,结果根本没有解决,如此反复又做了三次,耽误了两个星期,都没有纠正错误。最后无可奈何尝试所有这个公司的电话,真不知道是鬼使神差还是那天太阳从西边出,二十分钟后居然有人接听,而且不到5分钟就听明白了我的简单要求,马上予以纠正错误。我说,告诉你们的老板,你们设计的机器回答和网上对话耗掉我十几个小时也没有解决问题,你5分钟就听明白是什么问题并且可以马上纠正错误。你们的AI把节省的人工成本都转嫁到我们消费者身上了。

你别说,我那天碰到一位高科技公司的技术高管,我还真当面投诉了。他点头说“是的,是的,我们知道。”我说,“以前抱怨听不懂那些外包印度口音的服务电话,现在只要一听到电话那边是大舌头的英文,立马松了口气。人家说,“亚马逊不是又雇回他们这些印度外包使用了吗?” 这我不知道,只顾追问这AI取代人工服务的前景,什么时候机器才不那么傻。回答说是恐怕还需要一些时间。

曾几何时,我们存钱只需要一个小本子,走过街角银行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们看病,只需要跟诊所打个电话预约;我们付账,只需要一本支票本就可以搞定所有的账单,两张信用卡就可以走遍全世界。那时没有什么chatbot 或者AI帮助查询,在电话上等几分钟就可以进行沟通获得答复。旅行可以通过旅行社安排,也可以自行跟航空公司和酒店电话订票,不需要几十个账户,几十个密码,每年要花钱更新的机器和付费维持的服务,一碰上问题要跟机器打交道就束手无策。

当然,电脑化也解决了别的问题,比如可以在家远程工作,可以不用去商店而让人送货上门,可以在手机上查询账户和订购机票,可以不上电影院在家连续观看电影电视剧,在手机上读书看剧,可以不会开车也能自驾出行……。

是福是祸,是祸,是各种以前没有的麻烦,让我疑惑,让我无法判定。年轻一代没有这个问题,他们所有书本照片都上了网和云,不再需要在家里摆十几个书柜放书和相簿,他们游刃有余地用手机和电脑操纵一切生活日常必须。那么或许AI可以来得慢点,淘汰掉我们这一辈人才全方位出击。或许留一点不那么复杂的手续和空间给我们?

别以为我就知道投诉,我一直也在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展,每次逮到机会跟专家请教,我首先抛出的问题就是:你们怎么解决识别真假的问题?我这个问题,英伟达的老总黄仁勋也借此采访向奥特曼Sam Altman提出,不过奥特曼避开问题的实质,用软件可以解决(好像黄仁勋连这点常识也没有)来搪塞,甚至说AI可以根据个人的背景文化来提供内容和回答问题。我回头看了三遍奥特曼的回答,心里直抽凉气。Seriously?讲真?是我理解错误,还是他的话可以有多种解释?

我们都知道,自从自媒体用大数据根据人们的喜好推送内容,信息知识碎片化个人化最大的问题就是给虚假信息提供了市场。我所关心的识别真假,不是图片真假和录像视频真假的识别,而是政客利用虚假信息忽悠选民

我们以前作为新闻从业人员,第一守则就是严守中立,更不能造假,每一条消息都必须有双方面多方面核实。当然,媒体人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价值观选择报道角度,这被持不同价值观的人用来攻击有偏向性可以理解,但是被靠造谣和制造假新闻的政客用来诋毁媒体的监督作用,却成了大问题。

互联网自媒体的出现成全了需要诋毁媒体监督作用的人,他们借大数据推送,可以根据对象的偏见偏好推送没有经过核实的信息,或者是片面不全的信息。我就经常在一件事情发生后,看到一些听起来有根有据也非常有道理的自媒体报道和评论,而且我超过一半的旧识都更相信这些片面的或者造假的信息。凭我的知识和实际经验和做更多方面的核实,我可以判断出虚假在哪里,甚至原因是什么。可是没有足够认识基础和有个人偏见的人,就很自然地照单全收。

我投向了解年轻一代是如何吸收信息,他们确实是懂得如何从网络上获得多样的信息来源,但是他们如何建立判断力?去年选举中美国Z代年轻男性(二十出头)突然很多发出极右言论,就是被大数据推送的假信息洗脑的结果。他们聚集的那些社交媒体上看到的那些要回归男性地位尊严甚至种族优势之类的言论听起来很幼稚反动,但是对在新冠期间成长的这一代,他们不再是传统经典阅读的受教者,而更多的是社会上各种信息的摄取者,尤其是取代传统媒体的各种极右翼保守社交和自媒体铺天盖地的影响,政治势力团体有意识地要吸引他们,争取他们,输送各种他们难以判断的假信息来完成价值观的建立。

我转向ChatGPT去测试,问当前发生的国民自卫队取代首都警察是怎么回事。5版在一秒钟之内列出了一连串的原因和事实,跟我几天来在公共主流媒体上看到的报道一致,没有掺入极右翼媒体和电台那些以偏盖全以假乱真的分析。于是我再进一步提问,问美国今天的少数族裔是否需要担心白人种族主义和极右翼保守主义的回潮升级。5版坚决地回答Yes,并且列举组织名字到法律和政治活动的升级,包括联邦政府在缩小监控打击的变化,新政府采用的2025项目明确撤除对少数族裔的司法权力的保护,还提醒少数族裔要警惕人身攻击。

我并没有因此就高兴地说可以放心AI不会造假,因为我不知道究竟5版是跟我使用了同样的信息资源,还是5版有识别能力不使用缺乏公信的信息来源?而ChatGPT 以后会不会又因为跟主流媒体签了合同可以搜索他们的资源,而被攻击为做“假新闻”需要被“清沼泽”呢?而且在联邦政府用裁减经费和关闭公共电视台电台取消独立媒体,用裁减经费和行政手段逼迫大学和研究机构接受言论审查,政府站在政治派别立场利用公权力起诉打压主流媒体,言论和媒体独立空间日益缩小的情况下,AI所依据的大数据以后会不会也慢慢地一边倒,失去客观公正性?还有,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每月在花几十美元使用ChatGPT,更别说还有多少人在乎事情的真假?

我跟做人文学科教育的朋友探讨这个问题,他们似乎忙于应对如何识别学生使用AI做作业和AI取代教学的危机。跟理工科的朋友探讨,他们不是觉得文科教学完全可以被AI取代,没有存在的必要,就是认为对AI的发展持批判性态度是杞人忧天,甚至高兴地展示用ChatGPT写出来的文章,证明AI的创造性比我们这些人高明。

所以说了半天,黄仁勋问奥特曼的问题,还是没有答案。说了半天,我的日常生活也没有因为AI的日新月异变得更太平和方便。我还要学习如何保护我的网上资料和手机的安全,学习如何如果我突然躺倒,儿子怎么能够最省事地接过我这一大摊子来管理我的财务和医疗,学习跟上AI变化的速度,别搞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不依靠别人寸步难行。而我写文章虽然借用ChatGPT搜索查询资料,却对它的搜索结果持怀疑态度,更不敢使用它来写一句话,害怕养成习惯,以后我的创作个性会消失。至于我的文章发表后会被AI大数据收入融入人人使用的模板里面,我的个性最终也还是会被淹没,那就没有办法了。

Suggest Fact-check
Suggest Fact-check